北京力推政务服务整体升级
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报备即批准”扩面、推进京津冀“跨省自助办”、建设一体化政策支撑平台……北京商报记者从4月5日召开的北京政务服务工作会议上获悉,2023年,北京将围绕促进高质量发展、提升高品质生活,持续推动政务服务改革,优化政务服务方式,为企业和市民打造更加便利的数字服务。
“报备即批准”扩面增效
【资料图】
按照计划,今年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将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创新主体获得服务便利度,优化平衡服务和监管,降低创新创业制度成本。围绕服务业扩大开放、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协同推出高含金量的突破性制度创新政策,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报备即批准”等政策扩面增效。围绕用好数据这个最新最活跃的生产要素,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健全数字经济准入准营制度,提升数字经济相关审批便利度。
“‘报备即批准’的制度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可以减少它们在审批流程上的烦恼。”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赖阳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产业经济中心主任宋向清看来,“报备即批准”政策扩面增效则是进一步优化市场准入的新尝试,有利于数字经济筑基扩容,构建金字塔形数字经济产业体系,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分阶段、分批次培育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有利于全方位、多层级助力首都经济,从而借力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推进京津冀“跨省自助办”
据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政务服务改革中,北京还将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优化231项“京津冀+雄安”四地通办事项服务效能,聚焦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企业跨地区生产经营、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以及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养老、婚育、出行等与企业群众密切相关的异地办事需求,再推出一批区域通办事项,推进京津冀“跨省自助办”。
在京津冀自贸试验区179项“同事同标”事项基础上,将探索推进京津冀区域行政许可事项同源、统一规范,加快实现高频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推进京津冀电子证照互认、个人办事结果互认等工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叶堂林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来说,产业协同是最为关键的一环,而三地的自贸区是高端产业的集合地,是高端政策和制度的先行区,‘同事同标’的政策可以从本质上优化企业的营商环境,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有利于北京的高端产业向河北和天津转移,进而推动京津冀的高质量协同发展”。
“但也应该注意到,目前距离完全实现信息共享还要经历很长时间的发展,数据安全、个人隐私、数据孤岛等问题还需要慢慢摸索。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要让数据赋能企业发展、产业发展,提升政府的管理效率。”叶堂林直言。
建一体化政策平台
据介绍,北京还将加强数字政府顶层设计,在智慧城市总体框架下,加强与“京通”“京办”“京智”的衔接联动,统筹推进跨系统、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技术融合、数据融合、业务融合,一体推进数字服务、数字营商、数字监管建设。
在提升政务服务全程电子化水平方面,北京将推出不动产权证、机动车行驶证等20类电子证照在线查询调用,推动高频电子证照在不动产登记等领域扫码亮证应用。鼓励相关区结合新建政务服务大厅,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试点建设智慧大厅、虚拟大厅,探索数字孪生服务。
同时,北京还将加速接诉即办数智转型,将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融入诉求办理全流程和热线发展的全生命周期,提升热线畅通、派单精准、办理高效、考评科学能力,实现智能化和人性化相结合。完善知识库运行机制,增强算法能力,深挖数据富矿,优化智能统计分析、城市预警感知等功能,对接“京智”平台,推动从“传感器”向“处理器”、从“晴雨表”到“诊断书”的转型升级。
此外,为着眼解决当前政策制定、发布等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北京还将围绕政策全链条管理、全流程服务,将统筹建设全市一体化政策支撑平台,汇聚市区两级各类惠企便民政策主动向企业、市民推送,提高企业、市民获得感、满意度。
北京商报记者 金朝力 张晗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