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资讯:北京探索“先诊疗后付费”
(相关资料图)
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日前联合发布《北京市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其中提到鼓励医疗机构创新模式,通过再造门诊流程、创新服务模式、优化就诊环境等提升门诊就医体验。值得关注的是,《实施方案》提出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探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
在再造门诊流程方面,《实施方案》明确,利用信息化技术,支持患者使用虚拟就诊卡完成院内全流程就诊。压缩门诊取号、缴费、取药、打印报告等环节,缩短患者在门诊的等候时间。加强引导,明确当日检查检验结果回报患者的接诊流程,为患者提供移动端实时查询相关诊疗科室位置及患者排队诊疗情况服务,简化需要多次门诊诊疗、护理的流程,减少无序流动。提供多种付费渠道,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探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一次就诊一次付费”“移动线上付费”。
在创新服务模式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建立健全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为患者提供导诊、咨询、检查检验预约、投诉建议受理、便民设备租借等服务,帮助患者熟悉就医流程。完善多学科诊疗(MDT)制度,鼓励医疗机构扩展多学科诊疗覆盖的专科和病种,提供“患者不动医师动”的MDT服务。鼓励医疗机构开设麻醉、疼痛、健康管理、护理门诊、外科换药门诊等方便群众就医需求的服务。推广门诊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中医医疗机构要总结推广中医综合治疗以及集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模式。鼓励家庭医生为符合条件的签约人群提供适宜的服务。
在优化就诊环境方面,《实施方案》要求优化门诊全流程布局,就诊区域设置建筑平面图、科室分布图,标识清晰易懂,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与个人诊疗活动相关的院内定位与导航服务。加强卫生间管理、候诊区等重点区域的卫生管理。针对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孕产妇等特殊群体,做好就诊环境的适老化、无障碍等改造,鼓励配备轮椅、平车、母婴室等必要的便民设备设施。树立老年友善服务理念,解决影响老年患者就诊的“数字鸿沟”等问题。
此外,《实施方案》还鼓励大医院将一定比例预约检查权限下放家医。各医疗机构持续优化在线预约服务,提供多种途径在线预约挂号服务,不同途径号源与院内号池实时共享,结合专业特点合理安排号源量,为医患沟通预留充足时间。支持患者在线完成实名认证。推广诊间、跨科、复诊、诊疗团队内、医联体内等多种预约模式,医联体二三级医院与基层预约转诊平台对接并投放号源,全力保障家庭医生预约转诊号源需求,提升服务连续性。推广应用人工智能分诊系统,并与门诊电子病历系统对接,形成智能问诊-分诊-预约-病史采集流程。在发生医师停诊、检查设备故障等影响患者按时就诊情况时,医院要及时通知患者,并提供改约服务。优化预约诊疗平台,推行实名制预约,加强退号、失约管理,严厉打击“号贩子”。
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 陆珊珊
关键词: